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织金 > 织金概况 > 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织金县地处东经105°21′~106°10′,北纬26°21′~26°51′,位于贵州中部偏西,乌江上游支流六冲河、三岔河交汇处的三角地带。东临清镇市、安顺市平坝区,东南连安顺市西秀区、南毗普定县,西接凉都六盘水市,北抵大方县、黔西市。县城距省城贵阳最新里程86公里,距安顺市95公里,距毕节市144公里。

【区域面积】 织金县东西长82.5公里,南北宽66公里,总面积2868平方公里。占毕节全市面积的10.68%。

【地质地貌】 县境地层出露有第四系、侏罗系、三迭系、二迭系、石灰系、奥陶系、寒武系、震旦系等,其中以二迭系、三迭系出露较广泛。地处黔西高原向黔中丘原盆地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三塘镇岩洞口村高石庄最高海拔2262米,东北部龙场镇讨瓦三岔河、六冲两河汇合处的大煤洞最低海拔861.5米,相对高差1400.5米。全县地势地貌分为两部分:从原以那区的正平、大院,原城关区的中寨、阿烈、平寨、白岩到原珠藏区的高坪、高山、打括、黑土等地的东部或北部边沿为界,以东属黔中丘136原地带,以西属黔西高原地带,耕地面积115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2868平方公里的40.4%,其中海拔1600~2000米的地势面积736平方公里,占63.56%。县内深沟、峡谷槽谷交错,山高坡陡。顶部三坝、岩洞田等地残存的山原剥夷面,地势开阔,分布着面积较大的高丘草地,具有山原牧地的特色风光。由山原面分别向北、东、南三个方向发射延伸,海拔逐次降低到1400米。东部地区属丘原、河谷地带,土地面积171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59.6%。县内岩溶发育灰岩分布广泛,沟谷深切、交错,坡地、丘陵地居多,占97.3%。峰林耸立,盆地、槽谷、河谷、洼地常常镶嵌于群山之间。县内较大的坝子有猫场坝子、熊寨干河坝子、大陌坝子、桂果坝子等。由于织金处于高海拔岩溶地区,碳酸盐类岩石极为普遍,约占总土地面积的82%,喀斯特地貌特征突出,形态多样,溶蚀洼地、溶蚀谷地、岩溶丘陵、干谷肓谷和石牙、峰林、峰从、落水洞、漏斗、竖井、暗河、天窗、溶洞、天生桥等遍及各地。峰丛、槽谷、丘陵、洼地主要分布于县中部和东北部,岩溶表现为多峰突起。由此而导致地下水丰富于地表水的现象,著名的织金洞(打鸡洞)就是这种岩溶发育地貌典型的岩溶洞穴。此外,峰林、岩溶、谷地主要分布于牛场、猫场一带,由于地表岩溶作用较强烈,岩石溶蚀,加之地层的构造关系,形成突起于地表的峰林,并多呈条脊背状排列,间有岩溶谷地分布。

【山脉河流】 乌蒙山脉蜿蜒从纳雍县向织金西部后寨乡三坝与中寨镇普作之间分三支进入县西北部、西南部及中部。西北延伸的有铧口大山山系,从原城关区普作乡铧口大山起经原以那区的大院乡、正平乡、黄莺展翅又分为两支山系,一支经落圈到金龙直插六冲河边;一支经原多吉乡、原新场乡、原山脚乡、原八步镇至化处。最高峰铧口大山,海拔2122米。中部一支为凤凰山系,从原三塘区三坝大屯山起经原普作乡等地直至原龙场区的讨瓦乡。西南部一支为高石庄山系,从三塘岩洞口村高石庄起,经原落处乡等地插入普定县鸡场坡。织金县河流总长450.41公里。分属三岔河和六冲河流域。其分水岭自西向东南斜穿县境,县内河流均依此由北向南或由南向北或向东北流入三岔河或六冲河。流入三岔河的有石干河、康家河、喇叭河、磨中河(两河汇合后又称歹阳河)、蒙坝河、三塘干河等12条;流入六冲河的有底那河、织金河、箱子河、杨柳河等7条。

【气候】 织金县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温润气候。因受季风影响,常年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春季温和,夏无酷暑,秋季凉爽,冬无严寒,无霜期长。季风气候特点:冬半年(10~3月)日照少,湿度大,蒸发少,冷空气活动频繁,阴雨天气多。夏半年(4~9月)则相反。年平均气温11.6~15.4℃,最高温度30.1~35.2℃,最低温度9.2~12.7℃。城关地区多年平均温度为15℃,最冷(1月)多年平均温度为-2.8℃,最热(7月)多年平均温度为22.5℃,极端最高温度32.6℃。年较差温度为18.5℃。137极端最低温度一般均在零下5~6℃。无霜期为365天,年日照1029.2小时。织金县雨量充沛,干湿分明,水热同步。系全省暴雨中心的县份之一,年均降雨量1769.5毫米,居全省第五位。从县内5个雨量点的资料记录来看,以南部的珠藏为最多,年平均雨量为1574.0毫米,北部的以那架为较少,多年平均雨量为1261.4毫米。